這幾年滑手機總會撞見些怪東西——那個標榜“網紅打火機”的帳號,點進去竟是教你怎麼調配芒果混薄荷的煙油;小紅書裡閃著霓虹光的“奶茶杯”開箱文,仔細看才發現是能塞進鉛筆盒的電子煙。電子煙在社群平台的游擊戰打得比夜市擺攤還靈活,當淘寶搜“電子煙”跳出法規警示時,B站UP主已經在示範用“霧化器養生棒”的名義賣起草莓甜心口味。
要揪出這些暗樁得練就火眼金睛。有廠商把產品偽裝成口腔清新劑,包裝印著“10種水果風味”,頁面還貼心提醒“詳情請諮詢客服”,等買家私訊才傳真面目。陳女士的國中兒子就是這樣中招,下單的“清新劑”到貨變成附USB充電口的電子煙,吸兩口吐出香精味的煙霧,甜到連螞蟻都想搬回家。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套路,讓黑心廠商在正規平台照樣橫行,光某款偽裝品月銷就破三千件,客服還會神秘兮兮交代:“看到圖片別多問,否則發不了貨。”
微商生態更是把游擊戰術玩到極致。加入某個標榜“霧化器交流”的LINE群組,群主洋洋灑灑列出泰國小X條、美版X熊等走私貨,價差最高能翻三倍。最絕的是層層分銷制度,新人繳兩百元會費就能當下線代理,上頭會傳授怎麼在抖音用“保護套教學”當暗號,或是把商品圖P進奶茶杯開箱影片裡。有高中生靠這門路月入上萬,還發展出校園直送服務,書包掀開全是五顏六色的“可樂罐”,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搞園遊會。
平台演算法成了幫兇。在小紅書搜“戒菸神器”,跳出的筆記清一色是電子煙花式吐煙圈教學;B站某些UP主表面測評3C產品,鏡頭一轉就開始比較哪款“霧化棒”續航力強。更別提那些藏在影片留言區的“+賴看貨”,簡直像夜市攤販看到警察就捲包袱走人。有業者坦言,現在拍產品圖都要避開商標,改用漸層光暈或局部特寫,搞得跟文青濾鏡沒兩樣,連AI審查都難以辨識。
未成年防線早就被滲透成篩子。廣州某國中班上有三成學生抽過電子煙,來源全是同學間轉賣。王同學的說法很直白:“班代在群組丟蝦皮連結,下課直接面交,比訂飲料還方便。”最誇張的是連小學六年級都淪陷,老師沒收的“可樂瓶吊飾”一按就噴煙,香料味濃到像打翻香水瓶。這些三無產品根本是化學實驗室失敗品,丙二醇混工業香精再加來路不明的尼古丁鹽,加熱後產生的甲醛比傳統香菸還高,抽久了連肺都快變成化工廠。
監管單位和廠商在玩貓捉老鼠。2022年《電子煙管理辦法》明明規定只能賣菸草原味,但走進百貨公司的專櫃,櫃姐會偷偷加LINE傳“隱藏版菜單”。譚小姐的經驗很典型:“店面擺的都是菸草味,但透過微信能買到三十幾種水果味,商家還會用外送跑腿送貨,發貨地址照樣寫專櫃。”這種“線上點餐、線下取貨”的模式,讓執法人員查到實體店也抓不到把柄。
跨國走私讓情況更複雜。有些廠商玩起“出口轉內銷”的把戲,先把貨品報關運到東南亞,再從海路偷運回中國。這些“外貿版”電子煙全貼英文標籤,成分表故意不標尼古丁含量,連充電孔都做成Type-C接頭偽裝成行動電源。海關曾查獲整櫃的“兒童玩具”,拆開才發現是五千支奶茶杯電子煙,外包裝還印著“迪士尼聯名款”。
技術戰也在升級。有團隊開發出AI巡邏系統,專門抓取社群平台的變種關鍵字,像是把“電子煙”拆成“電子 亻因”或改用注音文。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業者開始用諧音梗或圖像密碼,像是用奶茶emoji代表芒果口味,打火機圖示暗示可注油。更狠的是搞出“一物一碼”防偽,結果山寨廠直接回收正品包材重新灌裝,讓消費者掃碼都顯示是正品。
這場攻防戰背後是千億級的黑市利益。某微商透露,奶茶杯成本不到15元人民幣,轉手就能賣破百元,毛利率比販毒還高。下線代理發展出“九宮格曬單術”,每天在朋友圈發不同角度的產品照,配上“老客戶回購10支”的對話截圖,其實都是同一支電子煙擺拍。最誇張的是有團隊承包整棟公寓當雲端倉庫,每層樓分裝不同口味,接單後從不同縣市發貨,讓執法單位追查不到供應鏈源頭。
未來恐怕會出現更隱蔽的招數。聽說有團隊在開發NFC感應電子煙,手機碰一下就能解鎖隱藏口味;還有廠商研究膠囊霧化器,長得像維他命B群,按下去卻能抽到藍莓爆珠。醫療領域也被盯上,某些標榜“草本霧化”的產品聲稱能治療焦慮症,其實成分摻了大麻二酚,這種游走法律邊緣的創新,讓監管單位頭痛程度直線上升。
專家們的解法聽來美好卻難落實。說要強化平台責任,但某電商主管私下抱怨:“每天下架兩千多筆違規商品,隔天又冒出三千筆新列表,根本是數位版打地鼠。”建議多部門聯合稽查,結果食藥署、海關、電信管理局各自為政,光是跨境電商該誰管就能吵三天三夜。至於提高刑責更是笑話,現行法規對網路販售電子煙最重只罰款五萬,還不如店家一天營業額。
這場電子煙暗戰恐怕會長期化。當某個頻道被查封,立刻有十個新帳號冒出來;某款奶茶杯被下架,改個造型變成“奶綠杯”繼續賣。就像夜市裡賣盜版光碟的攤販,員警來就收,走了再擺,只不過戰場從街頭轉移到雲端。唯一確定的是,那些在IG曬煙圈照的網紅,和埋頭研究演算法漏洞的工程師,正用各自的方式改寫新世代的成癮地圖。